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袁家铺:人间烟火沁芬芳

 

 

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

在争奇斗艳的饮食中,传统糕点制作是独具特色的一类。它集美味、颜值、寓意于一身,既是充饥果腹之佳肴,又是茶酒尽兴之美馔,足以纳一方风物于齿颊之间。

辽阳老字号“袁家铺”糕点,便是这其中的重要代表。它以鲜花元宵为主打,精工细作,知味杂糅,历经了时间以及食客口味的检验,在辽南倍受人们的青睐,成为市井饮食一道亮丽的风景。

最美人间烟火气,久飨芬芳是寻常。

 

市井起家重诚信

 

辽阳老字号“袁家铺”,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问世至今已有89年。它的命运兴衰与古城辽阳近代的风雨历程血脉相连。

辽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尽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自战国至明末,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清朝初年,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东北进入了长达200年的封禁状态。清嘉庆19年(1814年),辽阳州开设垦殖机构,山东、河北移民大面积毁林辟田,增加了耕地数量,也将关内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带到了辽阳,酿酒、糕点、采矿等手工业迅猛发展起来。

清光绪26年(1900年),山东泗水县袁氏兄弟随移民来到辽阳城东孤家子村开荒辟田,安家落户。清光绪31年(1905年),哥哥袁和阅在首山堡建果子铺,专营烧饼、麻花。弟弟袁和平在辽阳杨家花园附近开办烧锅,取字号“城内烧锅”。袁和阅每天起早贪黑,赶制烧饼,挑担走街串巷叫卖。据《辽阳县志》记载,当时辽阳县商业发达,各地集市贸易繁荣。每逢刘二堡庙会、沙岭等大集之日,商贾云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袁和阅做的烧饼又大又香,松软可口,价格实惠,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经常供不应求,袁家烧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生活日渐好转。

民国14年(1925年),袁和阅积劳成疾,因病去世。22岁的袁殿祥继承父业。对于自家店铺的经营现状,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感到“袁家烧饼”在市场虽有一席之地,但是过于单一,应该再增加些品种。征得母亲同意后,袁殿祥潜心钻研,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陆续开发出蛋糕、月饼、麻花等食品,投放集市不久,就赢得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生意开始红火了,也引来了同行的侧目与猜忌。当时,辽阳县境内加工糕点的店铺主要有三家:水泉村的张永吉果子铺,小北河村的兴盛福,大沙岭的福增盛。商家之间展开竞争,为了垄断市场,有的店铺不惜以次充好降低成本,来排挤对手。袁殿祥坚持质量为先,不愿采用同样的手段竞争,但店铺倍受打压,一时难以应对。

面对愁眉不展的儿子,母亲语重心长的说道:“人这一生,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自己感召。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便会种下善因。一个小小的恶念,则会埋下恶果。”母亲的一席话,让袁殿祥豁然开朗。他提笔写下:“心底无私天地宽,童叟无欺日月长”,将其作为袁家处世经商的信条。民国时期,日俄战争、军阀混战、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在艰难困苦中勉强维持生计,他也从未放弃对诚信经商的坚守,并以此为祖训传家,教育后代子孙。

民国21年(1932年),为了寻求更好的经营发展,袁殿祥夫妇与母亲商议,决定将果子铺从首山堡迁到辽阳城北门外,取字号“袁家铺”。

 

创新兴业自上元

 

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创造性,中式传统糕点的制作更是如此。对此,袁殿祥可谓苦修其中诀窍。他善于思考,勤学苦练再加上实际经验,掌握了全新的食品技术和工艺,推出了一系列中式糕点:烧饼、油茶面、绿豆糕、高梁饼、玉米饼、江米条、缸炉、京八件、元宵、月饼、蛋糕、桃酥、炉果,等等。食品畅销小北河、黄泥洼、沙岭、佟二堡、王家、灯塔、八会、隆昌、下达河、甜水等地,适逢商机,“袁家铺”的生意越做越好。

但真正令“袁家铺”在辽阳名声大噪的,还是鲜花元宵的出炉。这还要从民国20年(1931年)的元宵节说起。中国北方的上元佳节,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早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习俗。袁家人团聚过节,老母亲觉得元宵太腻不想吃。袁殿祥想了想,转身来到加工间,重新为母亲摇了一些元宵,煮熟后老太太尝了一个,顿时眉开眼笑:“儿子,太好吃了。”这时,叔叔袁和平从门外走了进来,吃了之后,连连点头称好:“这是什么馅的?”袁殿祥告诉叔叔,元宵的馅料是用野玫瑰花制作的。袁和平边吃边说:“好,走的时候给我多带点,让烧锅的朋友都尝一尝。”

过了几日,袁和平捎信,带回去的鲜花元宵一扫而空,再订作30斤。袁家元宵的美名在市井坊间悄然兴起,不久,辽阳的“河南院”订了20斤元宵,袁殿祥亲自送货上门。

“河南院”是官宦家宅,典型的深宅大院,座落于辽阳城内西二道街路北。大门上挂“敕史第”匾额,里院匾额,上书“威震边疆”四字。主人王洪业,在辽阳城里经营着十几处永隆号生意,以烧锅为主,兼营纸张、茶叶、印刷和木工坊等,是辽阳商界的翘楚。因子女多在河南、贵州任知州、府尹、知县等官职,民间通称家居为“河南院”。

10天之后,“河南院”又从袁家铺订了20斤元宵,袁殿祥这次见到了王洪业。王洪业揖手道:“多谢袁老板的元宵,既让我家小女饱了口福,又治好了她的病痛。”袁殿祥一愣:“王老板,这是怎么回事?”王洪业说:“听袁掌柜(袁和平)说,袁家铺元宵的馅料是由野生玫瑰花做的,我咨询过盛春堂的老中医,野玫瑰花具有润肺清喉,舒肝利胆,和血行气之功效。自从吃了这元宵,小女昼夜咳嗽的顽症好多了。”王洪业握着袁殿祥的手说:“你还年轻,不必拘泥于祖传的技艺,推陈出新才能把祖业发扬光大。一个字号要做大做强,传承是基础,创新才是根本。”这一番话如同暗夜中的灯火,照亮了袁殿祥的路,让他明晰了“创新”的理念,找准了经营的方向。

他把鲜花元宵作为店铺特色,高调推向市场。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袁殿祥分派家人到广佑寺、关帝庙、中央市场(老圈楼)等处搭锅设摊,让行人游客免费品尝元宵,鲜花元宵皮薄馅大、色白如玉、清香适口、甜而不腻,百姓争相购买。“袁家铺”字号声名鹊起,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销售辐射到海城、营口、大连、丹东、抚顺等地,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袁家铺的加工车间由一间增至两间,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家族作坊,生意日益兴隆,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局面。

 

不忘家国来时路

 

在漫长的时间河流里,世事多艰。饮食人家匆忙的一生就在日月烟火中打滚摸爬,时而沉浮,时而明暗。

“九一八”事变后,辽阳沦陷。日货涌入严重冲击了当地工商业,辽阳的经济命脉被逐步垄断。”袁家铺“等工商户遭受了巨大损失。尽管原料紧张,市场萧条,袁殿祥仍然恪守祖训,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经过多年的运营,袁家铺已积累了宝和堂药店、咸春堂药店、永丰源鞋店、中央市场(老圈楼)、宝隆盛帽店等一大批客户。在老客户的照拂下,他不断对元宵的内外质量加以改进,加上烧饼、蛋糕等其它中式糕点“搭配销售”,使袁家铺的系列产品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档次的需求,勉强维持着生存。但袁殿祥深知,没有国哪有家,尽管店铺举步维艰,仍暗中向当时在辽南地区的抗日武装供应食品,支援抗日救国。

1940年6月的一天,袁殿祥带两个伙计到山区采摘野玫瑰花被日本兵当场抓住,以私通八路罪投入宪兵队大牢。叔叔袁和平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通过当时辽阳商会会长陈德荣联系了辽阳地下党组织,成功将袁殿祥解救出狱。在危如累卵的局势下,经过牢狱之灾,他心中加深了八路军是老百姓自己队伍的认识。

1944年正月十三,袁殿祥去咸春堂药店送元宵返家,突见一队日伪军正在抓捕一男子,情况十分危急。他一把将男子拽入铺内,急忙换上伙计的衣服,混在伙计当中干活,成功躲过了敌人的抓捕。原来这个人是八路军冀热辽军分区义县敌工部部长谢东屏,才上任的辽阳县县长。与谢东屏的接触,使袁殿祥及长子袁庆显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并经常向活跃在山区的八路军游击队运送食品和药品。1948年袁殿祥长子袁庆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辽阳国民党52军谍报队闻讯前来抓捕,“袁家铺”不得不将店铺迁址到辽阳县沙岭镇小闯屯村。

袁家铺迁址后一个月,辽阳城解放。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袁殿祥逐渐恢复了生产经营,他始终坚守诚信,始终感恩家国。1951年6月,辽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支援抗美援朝活动。袁殿祥主动赶制了500斤炒面,得到辽阳县县长吴波岩的高度赞誉。次子袁庆宝不解的问:“爸,你炒那么多干嘛,弄一点意思一下就行了呗。”袁殿祥正色道:“儿子你记住了,没有国家哪有小家,我这条命是共产党八路军给的,何况你庆显大哥也在朝鲜战场和美国鬼子拼命呢。”

1956年,“袁家铺”响应号召进行公私合营,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辽阳县沙岭综合加工厂。袁殿祥将店铺传给了儿子袁庆宝。“袁家铺”的元宵及糕点系列被列入第二类计划商品,其销售由各专业食品总公司平衡,袁庆宝负责袁家铺元宵、糕点系列的生产加工和技术管理。1958年—1968年,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奇缺。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袁家铺”吃上顿,没下顿,艰难度日,逐渐淡出了商业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入寒冬,辽阳大地上万物复苏。1984年秋,袁庆宝承包了辽阳县沙岭综合加工厂内的食品厂,恢复了传统元宵、传统糕点的生产。当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吃着元宵发出由衷的感叹:“不错,还是那个老口味”,袁庆宝心中知道,“袁家铺”商号新的生命旅程开始了!

 

有味光阴传承远

 

当人们品尝舌尖上的美味时,常常会勾起对陈年往事的回忆。它们深藏在记忆深处,往往寄托着少时美好的情怀。“袁家铺”鲜花元宵,仿佛就是一把钥匙,开启奔涌而出的辽阳风物,让时光有了难以忘怀的味道。

“袁家铺”元宵是历代传承人通过口传身授,不断创新延续下来。其原辅料的选择、配方、加工技艺等等,形成了一整套独树一帜的工艺流程及传承体系。”袁家铺“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它跻身于辽阳四大民俗食品行列。辽阳民谣流传:“老世泰的糕点不一般,袁家铺的元宵味道鲜,清真马家火勺无人比,辽阳的塔糖尖又尖”。

袁家铺元宵以黑龙江五常优质糯米为原料,野生玫瑰花及青丝为辅料,手工制作而成。

以花为馅,营养价值较高。鲜花内含有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16种维生素,27种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类脂、核酸和生长素。而营养专家对野生玫瑰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玫瑰花比普通蔬菜含有更为丰富的营养元素,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野生玫瑰花更具有“活血理气、平肝解毒、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的疗理功效。野生玫瑰花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肝、脾、胃经,芳香行散,是天然健康的滋补佳品。

青丝的制作采用青杏配制。选杏肉厚、个大、无病虫害,不带伤疤、硬梗,五六成熟的青杏作原料。

“袁家铺”所用的辅料,采杏来自于辽阳县的乡村,野生玫瑰花,主要来自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水泉一带的山森,都是原生态无任何污染。

原料辅料的上乘,加上手工精心制作,无任何添加,借自然之色,取天然之香,用心赋予食材以灵性,形成了“袁家铺”鲜花元宵得天独厚的美味。

2008年袁庆宝的儿子袁治文继承祖业以来,在辽阳市太子河区沙岭镇小闯屯村开办了中旺食品厂。他秉承始终秉承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在弘扬“袁家铺”老字号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不断加强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引进使用,陆续研发出高、中、低档门类齐全的食品,风格各异的元宵系列及糕点系列,销售覆盖辽阳城乡及辽南一带,深受消费者喜爱。2019年,辽阳市太子河区中旺食品厂,被命名为首批“辽阳老字号”。2021年,“袁家铺”鲜花元宵手工技艺列入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舍说:“生活是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89年来,“袁家铺”把岁月馈赠的纯粹和智慧,城市赋予的历史和荣耀,都浓缩成点点滴滴的情愫,溶入到颜值精致可人、美味百转千回的食品中,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望人间烟火,都在花开花落里,细数世上光阴。

 

 

 

2021年9月9日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