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盛泉:巷子深处有酒家
- 来源:辽阳市文联
- 时间:2023-05-22 12:17:56
邱 静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灯塔市铧子镇李达连村有一家酒厂——增盛泉酒厂,虽坐落在一个小村中,其酿造的白酒已享誉省内外。
在远离城市喧嚣之处,一阵阵清甜的酒香,渐渐弥散开来。唯有寻香而来,方才得见庐山面目。难以想象,朴实无华的院落里,承载着酒厂百年沧桑。抚过古老的酒海,那一层层斑驳的印迹上,流淌过的,是一代代时光的交错。
历史长河中起源
增盛泉酒厂原址并不在铧子镇,历经时代变迁,增盛泉从小小杂货铺,蜕变成今日的酒厂,其中有着数不尽的过往。
清天命6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又于天命10年(公元1625年)迁都沈阳。清统一全国后,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出关谋生。乾隆年间开禁后,辽东人口增加,耕地面积逐渐扩大,粮食产量也不断增加。粟米、高粱、豆类运销关内,由京师、江南一带贩运进来的商品日益增多。
清嘉庆19年(公元1814年),辽阳州开设垦殖机构,招山东、河北移民到辽阳毁林辟田。山西五台山商人李森随移民来到辽阳安家置业,在二道街怀王寺附近开设杂货铺,取字号“增盛长”。
凭借优越的经商环境和地理位置,李家把“增盛长”杂货铺打理得有声有色,迅速站稳了脚跟。道光21年(公元1841年)辽阳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庄稼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入城内,露宿街头,乞讨度日。面对此情此景,李森不顾家人的拦阻,果断开仓赈济灾民,在街头支起大锅,为过往的灾民免费提供粥饭,为“增盛长”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的同时,也为商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李森的话说:“李氏经商怀王东,赔赚手法各不同,佛心常念天地在,商海无边路自通。”他常告诫伙计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辽阳地区流行霍乱,李森外出购粮时不幸染上此病,回天乏术。李森去世后,“增盛长”杂货铺传到了李来福的手上。由于经营有方,杂货铺的生意蒸蒸日上,资金有了一定的积累。光绪6年(公元1880年),李来福在辽阳城北营城子村建造烧锅,取字号“增盛泉”,从此李家酿酒的技艺开始代代传承。
酿酒的原理十分简单,但酿出好酒的工艺却十分复杂。增盛泉酿酒的原料是高粱,高粱是北方民族的祖先最早酿造民间饮用的米酒、祭祖用的醴酒的原料,可增加酒的清香。高粱淀粉含量高,可使酒体醇厚、美味回甜,适合北方民族追求酒味富有粮食清香的品味习惯——厚重而粗犷。
曲是酒之魂。酒曲是用谷物制成的发酵剂、糖化剂或糖化发酵剂,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有黄曲霉菌、黑曲霉菌、根曲霉菌、红曲霉菌等。制作高温大曲的车间是草房,保证高温大曲生长的温、湿条件,制曲必须在最湿热的“七月上寅日”前后三天,做完全年所需的曲块。利用适于在生料上生长的自然界野生菌,以特有的“拌醅三角法”——即醅料用蒸、炒、生各一份拌料进行拌醅。曲的优劣是酒质优劣的关键因素,传统制作高温大曲,是保持增盛泉白酒独特香气的关键。
高温润料,入甑清蒸,晾堂堆积,全凭老酒师采用纯手工技艺,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窖泥封顶、砖窖发酵,也都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下所运用的传统酿酒技艺;出窖酒醅分层缓慢蒸馏、分段量质接酒,分三种曲型入陶坛窖藏三年以上,才有美味醇香。
封严三年出窖的增盛泉白酒,酒液微黄,有浓郁的陈香,入口绵柔、醇厚细腻、后味悠长。
风雨飘摇里坚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凤凰城后企图越摩天岭,攻辽阳取奉天。辽阳军民在吉洞峪一带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取得阻击战的胜利。这期间,增盛泉烧锅掌柜李来福多次携带粮食、布匹劳军,多次得到知州徐庆璋的表彰,并获赏钱一千吊。
1895年3月23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之后日商洋货占据了辽阳大部分交易市场。日商欺行霸市,为所欲为,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工商店铺备受外商洋货的冲击,从此不振。李来福由于多次参加反日活动,成为日商的眼中钉,被万般刁难,身体和店铺均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光绪22年(1896年)李来福含恨而死,“增盛长”杂货铺、“增盛泉”烧锅传于李富春。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9月28日一队俄国兵以收查义和团为名,蹿至增盛泉烧锅进行了血腥的掠夺和枪杀。李富春据理力争加以阻拦,俄兵一枪托砸在李富春的头上,李富春顿时血流如注,昏死在地上。苏醒后,俄兵惨无人道把李富春拖到院内,五花大绑捆在拴马桩上进行鞭打,抢劫财物。慌乱中,烧锅执事白又铭偷偷牵来一匹马,急急忙忙把李富春扶上马逃走,等俄军发现时,李富春已不见踪影。白又铭在俄军的威逼下,服毒自尽。两个月后,躲在城里关帝庙内的李富春因伤口感染至死。在这次浩劫中,增盛泉烧锅被洗劫一空,惨不忍睹。
光绪27年(公元1901年)正月过后,支离破碎的增盛泉烧锅传到了李云蒲手中。李云蒲掌管烧锅后,传承了祖辈酿酒技艺,清蒸混烧,酒体圆润甘爽,醇厚尾净,深受铧子地区矿工们的欢迎,仅矿山地区每天就要饮用白酒1000多斤。李云蒲始终秉承诚信至上的祖训,坚持质真价廉、童叟无欺原则,使增盛泉烧锅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起死回生,烧锅门前重现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景象。辽阳的大什街,李云蒲在临街的店铺既卖粮油又卖烧酒。凡是饭店订的货,李云蒲总是安排伙计主动送货上门。他周到热情的服务迅速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销售量与日俱增。
“九·一八”事变后,辽阳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作为侵略全中国的基地,以倾销日货来切断津沪浙等地的货源。各商场、店铺直接从日本东京、大阪进货,并在辽阳城内、护城河两岸广设“铁道附属地”,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排挤、垄断、报复,致使民族工商业更加陷入困境,店铺纷纷倒闭歇业。日伪当局对生活必需品和主要物质实行配给制,进一步垄断东北的经济命脉。此时增盛泉烧锅每月只能配到杂粮250公斤,李云蒲和他的增盛泉烧锅,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艰难度日。
1942年11月末,伪警察局和清剿队来到增盛泉烧锅抓壮丁,正当匪徒连砸带抢横行霸道时,八路军的区小分队冲了进来,开枪击退了清剿队,解救了被捕的壮丁。接着区队长王敏在烧锅内对李云蒲等人问寒问暖,宣传革命道理,在李云蒲的心里燃起了革命的烈火。从此,李云蒲跟随王敏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李云蒲才回到增盛泉烧锅,重操旧业。1948年1月3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进攻辽阳的战役。李云蒲积极参加支前活动,主动加入担架大队,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奔波,抢救伤员。2月1日,在解放军第四、第六纵队攻打太子河桥战役中,李云蒲不幸中弹光荣牺牲,为辽阳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山河破碎,家国罹难,增盛泉烧锅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地走过。然而李家人酿酒的技艺,祖训的传承却始终不灭,白酒甘醇,历久弥香。
时代春风下传承
辽阳解放后,李云蒲的儿子李卓庚担任增盛泉烧锅掌柜。1950年1月5日辽阳市人民政府召开市营制磷、造纸、酿酒、铁工等四个工厂的先进生产者奖励大会。李卓庚作为私营企业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积极响应中共辽阳市委的号召,将烧锅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为8小时工作制。
1956年春,增盛泉烧锅与本区粮食加工厂、油坊、木器厂、铁工厂等聚合,成立了综合加工厂。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增盛泉”改为“工农兵”,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代替了私有经济。
1979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李卓庚的长子李占奇承包了综合加工厂。同年李占奇将综合厂搬迁到铧子镇李达连村,重新建了白酒酿造厂,恢复了传统酿酒工艺,以高粱、玉米为原料,采用麸曲为糖化发酵剂,清蒸混烧,纯粮酿造。
1997年李占奇将增盛泉酒厂传给了长子李学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李学凯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坚持贯彻质量是市场、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的质量方针。生产出了顾客满意、放心的系列白酒,增强了增盛泉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生命力。2013年1月,“增盛泉烧锅”品牌经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为“增胜泉”,2020年,增盛泉被评为“辽宁老字号企业”。李学凯决心把酿酒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老字号发扬光大,让增盛泉的酒香越飘越远。
李学凯说:“我们老李家的增盛泉,在辽宁地区有几十个经销点,省外业务也在拓展,但是我很少打广告。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卖的是口碑,卖的是技艺,卖的是消费者的认可。我们传承祖宗技艺的同时,也秉承先人的文化、先人的经营理念,这一点无论何时都不能改变,没有文化、没有思想的技艺传承,走不了多远。”
今日的增盛泉酒厂,虽没有恢弘的建筑,也没有醒目的广告牌,但那酒香已久久弥散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