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张书酒:岁月的甘醇

 

 

一大片碧绿的稻田地旁边,有一栋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高大而醒目,这就是位于辽阳市文圣区罗大台镇的张书酒厂。

张书酒厂秉承“传承技艺,发展老字号,繁荣地方经济”的办厂宗旨,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建立了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对原辅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对质量状态进行统计和分析,各工序环节实行“精、细、严” 规范化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企业文化为支撑,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酒文化,指导消费者健康饮酒,绿色消费,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12年,张书酒被评为“辽宁老字号”。

作为老字号企业,张书酒厂挖掘产品与企业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注重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匠人精神的延续。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品位的新产品,赋予产品精神价值和文化魅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

 

跨过时光的长河,追溯张书酒厂的历史。酒厂前身是国营张书红旗农场,而酿酒的技艺,要从明末“永泰烧锅”说起。

永泰烧锅,始建于1621年,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张书酒以优质东北红高粱为原料,采用高温曲、麸曲混合糖化发酵,混蒸混入,续配料。无论是入窖的温度、酸度、粮糟比,还是发酵时间、窖泥使用,都保持了永泰烧锅的传统技艺,蒸馏出的酒体丰满醇厚,香气突出,回味悠长。

张书酒酿造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永泰烧锅技艺的延续,无论是人工打造还是借助现代机械,都一丝不苟地沿袭着传统。从选料到取水、从粉碎到清蒸,再到配料、装甑、入窖等等一系列工序,无不渗透着古老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将上次1/3醅铲到柳条筐中,运至场后收成圆堆,上面撒上熟稻壳,堆积一段时间,做成回糟。再将余下2/3的碴醅铲到柳条筐中,运至场后掺入新粮,上面撒上熟稻壳,堆积一段时间,促使粮粉从糟醅中吸收水分和酸度,有利于糊化。装甑前掺拌均匀,收成圆堆,按加入原料的多少配成大、二、小将出窖的回糟蒸馏后排掉。配料时酒醅疙瘩要打碎,翻拌时掌握低而快的要领,次数不宜过多,防止酒精挥发。如此周而复始的不断加入新料,入窖发酵,就叫清蒸混入,续续烧法发酵工艺。

装甑前将发酵酒醅和原辅料充分搅拌均匀,使材料松散。装甑时将材料均匀撒入甑内,掌握松、轻、匀、薄、准、平6字口诀,即装甑材料疏松,动作轻快,上流均匀,醅料不厚,盖料准确,甑内平整。控制火候“两小一大”缓慢供气,确保酒醅中的原酒成份和各种呈香呈味物质被充分蒸馏出来,保证酒质稳定。清朝时,蒸馏使用天锅,由甑锅和釜锅两部分组成。在甑锅撒放已发酵好的酒醅,然后在釜锅注入冷却水,甑锅中的酒醅被加热后变成酒汽,遇釜底凉水而凝集成酒,用管引出。

在酿造中分3次取酒,每轮次生产32天。出窖酒醅分层缓慢蒸馏,分段量质摘酒,分三种典型酒入酒海窖藏。红松的木制酒海,八字原始铆,箱角铁锔,内壁涂以鲜动物血、香油、生石灰,桑皮纸裱糊。白酒经3年贮存,加速老熟,促进分子间的融合,产生特有的风格。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等待,像一场生命的孕育。不可焦急,唯有静静地等它踏过岁月的风霜雨露,经历时间的淘洗,在某个日子里绽放,蜕变,一个转身,便是香气满溢的艳惊四座。每一美丽,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漫长的寂寞的等待过后,才有与众不同的惊艳。

 

然而这样的惊艳并非从来就有,而是几代人不断摸索、改良,匠心百年不渝,才酿就今日的美酒醇香。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张书酒的酿造始终墨守陈规,致使酒质低下、产量不高。50年代末,厂长易广林带领技术人员先后走访了沈阳大西酒厂、老龙口酒厂、朝阳凌塔酒厂等企业,结合本厂的工艺特点,引进了河内黑曲配合使用,取得了明显效果。酒曲使糖化和发酵这两个过程结合成复式发酵法,实现边糖化边发酵。酿酒工艺脱离了“有饭不尽,委以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的原始阶段,从此丰富张书酒的工艺理论,传统工艺纳入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科学轨道,在质量上产生了极大的飞跃。国内白酒专家品评:张书酒口感醇厚,诸味谐调,尾净味长,完全符合国家质量技术标准的要求。

张书酒酿造技艺中,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是老一辈酒师口传身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固然有其优点,但在夏季生产中出酒率低,质量下降,即通常所说的夏季掉排。因酒醅发酵期较长,严重时还会影响到秋冬季转排生产,造成恶性循环。所以,保证酱香型白酒生产,安全度夏是全年生产正常与否的关键所在。现任厂长易继才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防治酿酒酒夏季掉排问题的技术措施,通过不断验证,效果良好。

2000年,张书酒厂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专家不定期到厂技术指导。通过技术改造、革新,提高生产率,同时提炼了企业文化。优美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技术设备、一流的职工队伍,使酿酒这一古老的传统行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也往往混合着痛苦的过往。永泰烧锅在纷乱的旧社会里,天灾人祸,风雨飘摇,几度易手,甚至停业。

咸丰元年(1850年),当地土豪吴金显听术士说辽阳将要发大水,觉得有机可乘,便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购买大豆,高梁,玉米囤积。月,当时的永泰烧锅掌柜与河南村一粮栈签订了一笔200石高梁的货单,在提货的头一天晚上,被吴金显用了高价将粮栈的高梁全部收去。第二天,掌柜找到吴金显理论,自知理亏的吴金显避而不见,指使家丁在回来的路上设伏,将毒打了一顿。掌柜将吴金显告上县衙,由于吴金显暗中行贿,县衙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理会,最后不了了之。从此,吴金显更加肆无忌惮的垄断粮食市场,稍有不从者,便指使家丁暴力解决,永泰烧锅由于无粮酿酒被迫歇业。

光褚27年(1901年221日,俄军以缉捕抗俄首领冯麟阁为名,围攻小北河村。吴金显的弟弟吴金杨为了保护自己的烧锅和油坊免遭破坏,打击竞争对手,公报私仇,带领俄军以窝藏义和团为名,闯进永泰烧锅打、砸、抢,给永泰烧锅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1915年9月,辽阳大水成灾,烧锅内的粮食因没有及时转移,悉数被大水冲走,损失惨重。

1935年5月,日伪当局为隔断抗日队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辽阳等地实行并村并户,同时将烟台、张台子、炭坑一带的庄稼毁掉。一些民房被烧毁,居民被强迫进入“围子”里居住。此时永泰烧锅被日本人强行霸占,所酿出来的酒被送往各地的日本部队,直到19458月日本宣布投降。

1948年2月,辽阳城解放,部分工厂恢复生产。715日,人民解放军撤出辽阳老城区,国民常军队重又占领辽阳城,以永泰烧锅收藏王尔烈字画为名疯狂搜查,抢走粮食,最后,烧锅被洗劫一空。

 

虽历经磨难,在风雨中艰难延续,然而,永泰烧锅的魂没有断,它的根,依旧相连。像一颗种子深埋于地底,厚积薄发,等待属于它的风调雨顺,一经萌动,便是茁壮的枝芽。

195611月,辽阳市人民政府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由当时的永泰烧锅、畜牧场、木器社等单位组建成张书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永泰烧锅的名字和张书酒密不可分。1958年,合作社改名为国营张书畜牧场。19615月,调整人民公社布局,张书畜牧场改为国营张书红旗农场。第二年,农场所属酒厂从张书村搬迁到孙庄子村,正式更名为张书酒厂。1985年张书酒厂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铁源商标,1996年,国营张书农场经市政府批准,将农场所属的张书酒厂转制为民营企业。转制后的张书酒厂厂长便现任厂长易继才,他是张书酒传统手工酿酒技艺传承人,也是国家注册高级酿酒师,师从其父,不断锤炼打磨酿酒技艺,以至炉火纯青。易继才立志将张书酒的匠人精神发扬光大

踏过岁月的尘埃,酒香扑面而来。

目前,辽阳张书酒厂建有高标准的生产设施及实验室、检测室,运用现代的计算机管理手段,年产优质系列白酒300吨,主要有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畅销省内外,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2008年张书白酒被授予辽阳市名牌产品称号。同年,张书白酒酿造技艺被辽阳市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昔时永泰烧锅,今日张书白酒。回想那些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代代人无畏无悔的坚守,他们对技艺传承发展的孜孜以求,对生产酿造工序的一丝不苟,都化作一坛坛醇香美酒。

张书白酒,百年匠心,岁月相守。

张书酒的盛酒坛

酒厂文化宣传板

张书酒厂正门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