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泉:琥珀光里日月长
- 来源:辽阳市文联
- 时间:2023-05-22 12:08:37
菲 泓
古城辽阳。
千年华表山层峦叠翠,悠悠太子河奔腾不息。
在2300多年历史孕育的文化图腾中,酒的演绎有着自身光辉的篇章。众多甘澧佳酿之中,辽宁老字号“古襄泉酒”,如同它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名字,经历百年时光旅程,在北方的大地上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采。
缘起:沧桑风雨家园梦
古襄泉的故事与一段历史的伤痕相伴,彼时它叫“同德和”。
清朝初年,白酒被称做烧锅,在关外已经成为重要行业。因其耗费粮食,康熙皇帝甚为担忧,下令禁止。但一直到乾隆执政也未能彻底封禁,皆因“五省之民,执此业者不可胜计”。清嘉庆4年,烧锅得以开禁,只是被课以重税,酿酒业开始快速发展。据《辽阳县志》记载,到清光绪初年,辽阳境内有大小酿造作坊约200个,产品大量外销。这一时期,著名的烧锅中就有大沙岭“同德和”。
时间追溯到清嘉庆19年(1814年),当时辽阳州首设垦殖机构,招山东、河北等地移民,大面积毁林辟地,涌起了长期的移民潮。清咸丰10年(1860年),山东蓬莱人何祥因一场官司的牵扯,经营的烧锅“同德和”倒闭,导致家道败落。为求生计,何祥只得带一家老小借着移民来到辽阳沙岭,靠开荒种田,艰难度日。
从清道光20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更严重地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清咸丰3年(1853年),法国一位神甫到辽阳传播天主教。之后,沙岭成立了天主教会,建成辽阳地区天主教主教堂。到清光绪2年(1876年),沙岭教会在辽南地区已有很大影响,不但拥有良田千余亩,还有婴孩院、修女院、神学院等,占地2000平方米。派出近百名教徒到外地传教,各地教徒纷至沓来。尤其在清光绪14年(1888年)7月,辽阳境内洪水成灾。苏格兰天主教徒吴阿礼医生从海城到黄泥洼、小北河、唐马寨一带用帆船救人,运载食物赈济灾民,免费医治伤病人员,并乘此契机进行传教,入教者超过千人,教堂周边聚集大量人口,颇具规模。
何祥在其中看到了商机,为了改变困苦窘迫的生活现状,他决定重操旧业,东山再起。1888年中秋节过后,何祥在沙岭教堂附近用祖传的酿酒工艺开了一家烧锅,仍沿用山东老家的烧锅字号“同德和”,意为“以善相成、家和兴旺”,开启了在辽东半岛奠基创业的历程。
时间转眼过去十二年,同德和烧锅的经营日益红火。然而,国弱民岂能安。清光绪26年(1900年)6月13日,沙俄悍然出兵入侵辽阳、奉天等地,辽阳义和团组织群众反抗侵略,拆毁铁路桥梁,杀洋人扒教堂,沙岭教堂被大火烧毁。附近的“同德和”烧锅遭受了池鱼之殃,何祥眼见苦心经营多年的产业被大火吞没,情急之下不顾自身安危抢救家产,与沙俄兵遭遇,不幸遇难。
清光绪27年(1901年),沙岭教堂重新修建,刘二堡和黄泥洼同时成立沙岭教会分会。同德和烧锅在何祥儿子何永录主持下,在入冬前也被修整一新,很快投入生产。
风雨飘摇之中,“同德和”的第二代传人接过家族安身立命的重任,继续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行进跋涉。
励行:浮世苦旅饮悲欢
任何人都难以挣脱时代的束缚。
“同德和”烧锅和那些在苦难中浸泡的人们一样,以希望为支撑,不断寻求安稳发展。
民国初期,辽阳县境内政局比清朝后期稳定,个体商业发展迅速,辽阳县始建工商会。工商业户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刘二堡、沙岭、黄泥洼、小北河、八会、隆昌、河栏、向阳寺等地区,集市贸易繁荣。小北河港(今小北河)水上运输便利,每天从辽中、辽阳老城区往返大小商船百余只。在难得的商业氛围下,“同德和”烧锅抓住机遇,在何永录的悉心经营下风生水起,客户稳定,生意兴隆。所产白酒经小北河港销往辽阳、鞍山、海城等地,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何家门庭壮大,成为当地商贾大户。
乱世行商,悲喜无常,福祸相倚。“同德和”的命运如浪尖上的航船,时而顺势上扬,时而跌宕直下。
民国4年(1915年)5月,辽阳爆发了抵制日货的斗争,商人罢市,城乡物质供应一度中断。9月,恰逢天降暴雨,太子河沿岸地区灾情严重,辽阳县商会在沙岭施粥放粮救济难民。但对八万多难民来说,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问题。11月,沙岭地区产生了暴乱,饥寒交迫的难民开始“吃大户”,哄抢粮食衣物。何家遭受了无妄之灾,何永录被难民殴打致伤,心中极度愤懑,不久抑郁而终。
民国5年(1916年)春,“同德和”烧锅交到了第三代传人的手上,何永录的儿子何连安做了掌柜,在兵荒马乱、生死无常的日子中,如履薄冰,将“同德和”烧锅顽强经营了十五年。
而1916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十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病亡,军阀割据,内战多如牛毛。1930年3月,最惨烈的内战—中原大战爆发,结束不到一年,1931年9月日寇侵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大地上烽烟四起,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民国20年(1931年)9月19日,日本关东军侵占辽阳。家国危亡之际,大批爱国志士纷纷奋起抗日。其中,沙岭的王全一秘密联络了胡忠厚、刘黑塔、葛万忠等人,成立了100多人的抗日救国铁血军,在当地开展游击战,给予日军有力打击。1932年1月,日伪军警司令部为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出动飞机重炮,集结上千兵力分三路“讨伐”沙岭。日寇入村大搜捕,把全村人集中在教堂门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同德和”烧锅被捣毁,何连安年事已高,经此打击,不久病逝。
民国22年(1933年),何景喜强忍父亲何连安离世的悲愤,挑起了“同德和”烧锅第四代传人的担子。百姓在暗无天日的煎熬里,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德和”烧锅饱受硝烟战火的摧残,元气大伤,尚存一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同德和”烧锅投入了正常生产,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何景喜尝尽乱世悲欢,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1月,他响应辽阳县人民政府号召,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担任酒厂厂长。1968年,何景喜把烧锅技艺传给了儿子何耀刚。198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何耀刚重新经营酒厂。1999年,“同德和”烧锅第六代传人何德忠接手酒厂,并将酒厂整体迁至位于首山农场的辽阳市太子河区东宁卫乡。2013年,注册为古襄泉酒厂。
这古老的商号,几经浮沉,见证了一个百姓家族的坎坷命运,迎来了岁月静好的时光。
坚守:精工细酿铸匠心
古襄泉酒蕴含着古襄平土地上的精华。
它属于清香型白酒,采用古法酿制,是传自“同德和”烧锅独特的酿酒技艺,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取材到酿造再到储存每一处都精工细造,展现着“古襄泉”对酿酒的匠心与执着。
酿酒很重要的是粮食和水质, 俗话说“好粮出好酒,水是酒之血”。古襄泉酒业的生产基地与首山农场比邻而居,都处于辽阳市太子河区。太子河水穿城而过,汇流之处,泥沙沉积,形成大片积水区,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成为湿地。这一地域,水清气爽,保持着原始生态,是酿酒难得的优质水源地。
土地非常适宜农耕,属于东北富含腐殖质的黑色土壤,每形成1厘米厚度需要经历200到400年,其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是黄土的10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生长在这里的高粱、玉米,遇到了“人间天堂”,被赋予了更多的优质含义,这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
古襄泉酒所采用的主料,是来自于首山农场出产的优质红高粱和玉米,辅料选用新鲜、干燥、无杂、无霉变的稻壳,大曲选用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制成,这在根源上保证了酒的优良品质。
古襄泉酒的个性源于“同德和”时代的“窖泥”和“酒海”。酒窖窖泥从100多年前沿用至今,经百年的微生物训化,富集了霉菌、酵母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菌群,蒸馏出的酒体丰满醇厚,香气突出,回味悠长。“酒海”为木质红松,呈长方体,八字原始铆,箱角铁锔,内壁涂以新鲜动物血、香油、生石灰、桑皮纸裱糊。必须贮存3年以上,加速白酒的老熟,促进分子间的融合,产生特有的风格。
酒的酿造采用老五甑法,是麸曲混合糖化发酵,清蒸混入,续渣配传统酿酒工艺。工序主要分原料清蒸、续渣配料、装甑蒸馏、打水晾渣、封窖发酵、装坛贮存六道。古襄泉酒在酿造中分3次取酒,每轮次生产32天。出窖酒醅分层缓慢蒸馏,分段量质摘酒,然后分三种典型酒入酒海窖藏。
占了“天时”、“地利”,得了好曲精粮,最终想酿出美酒还需“人和”。只有在经验丰富的优秀酿酒匠人手中,材料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酒和好酒的区别,往往就在酿酒者的一念之差。
“世上三般苦,打铁酿酒磨豆腐”,在诸多工序之中,上甑、摘酒最看重技术,也最见功力,一般来说,非老师傅不能为之。上甑,是将准备好的粮食与母糟进行拌合蒸馏的关键步骤,讲究轻、松、平、薄、准、匀。只有上甑好了,才能酿出好酒。摘酒,则是从缓缓流出的新酒中,摘取出最好最纯的一部分。酿好酒最终就是要学会摘酒,专业上叫“分段摘酒和分质并坛”,就要注意摘酒时的分寸,因此摘酒者也被称为“舌尖上的舞者,捕捉味道的艺术家”。而这些,全靠酿酒匠人的手和常年积累的经验。
有几十年酿酒经验的老师傅说,“现在,我们每一道酿酒程序上安排的师傅都是手艺最好的。”
传承下来的精湛的酿酒工艺和技术娴熟的酿酒工人成为了“古襄泉”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良好的环境里,选用上好的原材料,再加上高水准的酿酒师傅、酿酒技艺,一坛坛醇香四溢的美酒恍若浑然天成。
它的每次回沙,每次取酒,都映射了周期成长。
这是一种低调的坚守,饱含时光的打磨和匠心的沉淀。
传承:静观清流暗生香
“同德和”掌门人的传承,是父子血亲以师徒授业的形式进行。所谓匠人匠心,是数十年的毅力坚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手艺传承下来最精髓的地方,最具有工匠精神的地方,就是情感二字。对于何德忠来说,“古襄泉”是他对祖业的坚持,是用真心、真实的品质酿出来的味道。
这个时代,可以成就太多的精彩,但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精彩。
质量优先,质量至上的企业精神是“古襄泉”酿好酒、出精品的根本保障。历史上的“同德和”烧锅就是靠质量起家,第二代传人何永录曾立下规矩:“产品不准以次充好,客户不论大小,要一视同仁,细致做事,大气做人”,这也是何家经商的祖训。
“古襄泉”,无疑是传统工艺与至臻品质的卫道士。
何德忠建厂伊始,坚持筑牢品质之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一切围绕质量,一切服务质量。数十年来,这一观念已经深植于“古襄泉”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十九世纪,因为工业化酿酒和商品市场彼时还未成熟,每个流程可以不必安排得紧锣密鼓,超长时间的发酵有着自己的生存土壤。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酒厂都舍弃了这些“浪费时间的工艺”,但“古襄泉”依然坚持着一些“低效”的酿酒方式,不挣快钱,不赶产量,精心酿造。
在管理上,何德忠树立了现代管理理念。他深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作坊传帮带式的经验型管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管理求精有标准、管理求严有考核、管理求实有奖惩。注重打造诚信企业文化,提高员工营销服务素质,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响知名度。
从水源、原料,到酿造,从打好根源的底子,到严抓质量的主脉,每一杯酒液,都让消费者看到了“古襄泉”的永葆匠心,初心不忘。无论是三五好友小酌,还是酒席宴请,选择“古襄泉”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多,遍布广褒城乡。这不仅仅因为白酒的口感上乘,更是因为酒的精工细酿,营养健康,刷新了人们对酒的全新认识。
多年来,“古襄泉”酒开发了封坛、瓶装、桶装、散白四类30多个品种,面向高中低端市场,覆盖东北三省,同时销往广西、宁夏、河北、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2014年辽阳市第六届地产名优产品展销会上获得“优秀产品奖”,2016年辽阳市第八届地产名优商品展销会、第四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消费者喜爱的名优产品”,2017年,被授予“辽宁老字号”,2021年,被列入“辽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古襄泉”酒业拥有23家直营店,在辽宁省内800多家连锁店,若干加盟供应商,闻名省内外。“同德和”的传统酿造技艺,以“古襄泉”的姿态重新绽放光彩!
酒的探寻之路,无异于漫长而纷繁的修行。
几经变迁的“同德和”,百年沉淀的“古襄泉”,包含了无数难言的家国情结。一段不灭的乡愁、国恨家仇的记忆、历劫重生的喜悦,凝成了经年佳酿的历久弥香。
琉璃钟深饮清霜,琥珀光里日月长。
202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