铧子酒:磨旗山下香飘百年
- 来源:辽阳市文联
- 时间:2023-05-22 12:02:16
边 塞
酒香不怕巷子深,用这句在民间流传了千年的老话来形容灯塔市铧子酒厂,名符其实,恰如其分。
一家坐落于山野乡间的小酒厂,在波逐浪涌的商海中,颠簸起伏百余年。在酒业市场竞争中,从立锥到立足,自小而大,由弱到强,数度易主,却兴盛不衰。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儿?致胜的法宝又是什么?
开启尘封已久的历史,追溯鲜为人知的往事,让我们回放那段渐淡渐远的画面,重拾那缕历久弥新的记忆。
百年变迁
在辽阳灯塔铧子镇境内,有一座与燕州城遥遥相望的山,古称磨旗山。相传在唐朝古战场上,两地同为北方军事要塞。磨旗山上有一对龙磨盘,磨眼里插着杆特制的大旗,磨动则旗动,用于向燕州城传递军情,此山因而得名磨旗山。大唐年间,磨旗山下有个小烧锅,烧出的白酒味道纯正,绵柔适口,方圆百里的人都到这来打酒。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率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用“麻雀巧破燕州城”之后,唐王以此酒犒赏三军,盛赞:“好酒!真乃好酒!”众将官闻听,拜服在地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世民抖擞精神,气运丹田,圆睁二目,头顶天、脚踏地,扬手一指,只见霞光闪闪,一条土龙顺地皮向北窜去,直窜到磨旗山下小烧锅后院儿的大井里,井水随即咕嘟嘟往外涌。烧锅掌柜不知所措,慌忙领伙计们朝井跪拜。拜罢,舀一瓢井水细细品味,顿感清甜甘冽。后来烧锅掌柜便用这井水酿酒,酿出的美酒成了朝廷贡酒,每年进贡八百篓。从此以后,小烧锅后院儿的大井便被称为“御指龙泉”,磨旗山下的烧锅也随着这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
走进百年前的烧锅——而今的铧子酒厂,古朴的建筑透着深沉的气韵,浓郁的酒香沁人心脾。工人们正赤膊上阵,奋力挥洒着汗水。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机器设备卷动千千万万的酒曲材料,工人们的汗水连同精气血脉一同渗透到成堆的酒糟里,浸染在滴滴醇香的蒸馏通道中,凝结成独具特色、不拘一格的百年铧子酒。
深深的酒海香飘四溢,周围到处弥漫着醉人的气息。从七口老酒窖里不难看出,垒窖的青砖绝非现代所造,尺寸和质地只在长城、故宫等古代建筑中方可看到,经考证均有百年以上历史,这恰好与铧子酒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吻合。
据灯塔县志记载,铧子酒厂始建于清代。其前身为光绪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的“涌兴源”烧锅,人称“老烧锅”,由沈阳蛤蟆塘人孟昭仁原创,至今已经走过一百三十多个春秋。
常言道:“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涌兴源”烧锅南依古战场遗址燕州城太子河畔,北临铧子磨齐山脚下。此处青山毓秀,水质甘甜,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铧子酒深邃古老的渊源和悠远传奇的历史。由于孟氏家族经营有方,加之独到的酿酒工艺,烧锅日渐兴隆,蒸蒸日上,在当地酿酒业中颇有影响,与当时的永兴福、玉成华、玉成庸等大牌商号齐名,一度享誉古襄平。当地民间商人交流感情、官府升迁,互赠礼品皆为“涌兴源”美酒,人人饮后爱不释手。当时有诗人盛赞其曰:“一滴甘露落入口,千粒珍珠滚上喉,三两沽来兴源酒,襄平不知有杜康。”
“九.一八”后伪满洲国时期,因连年战乱,孟氏掌柜举家迁回沈阳,“涌兴源”转于亲属李光远经营,字号更名为“永盛源”。李光远延续了孟氏的经营之道,由于始终坚持严、诚、信的经营方针,在酒界逐渐站稳了脚跟,烧锅白酒不仅占据了铧子一带的市场,还销往沈阳、鞍山、大连等地,受到外阜客商的一致好评,成为东北地区红极一时的烧锅美酒。
新中国成立后,老烧锅辗转延续至今。1970年,当时的铧子酒厂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商标时,借唐王征东的典故,定名“磨旗山”,不料因笔误写成“磨齐山”,从此连山名也随之改变,成就了铧子酒半个世纪的口碑品牌。
从盛唐迷离的诱人传说到光绪年间的涌兴源烧锅,从公私合营的铧子酒厂再到现今的民营企业,当初享誉襄平的老牌商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而今已然成长为一家颇具规模、颇具实力、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这无疑要归功于酒厂一代又一代领导者的实干、探索与创新,归功于一辈又一辈酿酒人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领航之箭
1976是铧子酒厂铭刻历史的年份。这一年,她迎来了蜕变,只因一个人,一个跟“涌兴源”有着与生俱来因缘的人——他就是酒厂第七代传人孟祥明。从孟氏始创,到孟氏延承,“涌兴源”在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变迁之后,又重新回到孟氏的手中,这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孟祥明,就不会有今天的铧子酒厂。
1976年5月,孟祥明出任酒厂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成为公私合营后的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初到酒厂的孟祥明对酿酒的工艺、菌种、制曲、发酵是一窍不通。但他可不甘心做个甩手掌柜,孟厂长没摆领导的谱,倒先当起了学徒。
一到厂里,孟祥明便毕恭毕敬地拜老师傅侯长勋为师。他深入生产车间第一线,对每一项工艺都细心钻研。当时酿酒没有专业书籍,师徒间靠的完全是口传身授。孟厂长勤学强记又肯吃苦,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基本掌握了酿酒工艺的全部要领。为提升酿酒技术水平,厂长孟祥明上任后边学边干,多次联系全国知名酒厂取经学习。
登高一重山,望断一重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艰辛的创业过程中,依靠“走出去”和“请进来”,铧子酒厂的整体技术水平产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1981年,孟祥明经人指点,专程到沈阳烧酒厂拜访老技师胡玉良师傅。他与胡老同吃同住、促膝长谈,每天像个小学徒般虚心求教。从原料到配料,从制曲到发酵,从入窖到出窖,从蒸馏到品评——胡老倾囊相授。在孟祥明和全厂工人的努力下,酒厂的酿造水平大幅度提高。
1986年,孟祥明又到全国著名的酒都之一——山西汾酒厂学习考察。通过学习,他的视野进一步开阔,观念进一步转变,更重要的是还带回了先进的技艺与成型的经验。酒厂在成功培养出麸曲的同时,又引进酱香高温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经过生产实践,逐渐掌握了老烧锅传流下来的工艺要领,并概括总结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流酒、长期贮存。这“四高一长”的工艺特点赋予了铧子白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品质和典雅风格,为日后提升白酒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末,由于产品单一,加之山东低度白酒打入辽宁市场,双重打击使铧子酒厂一度陷入低谷。商场如战场,商战无硝烟。孟祥明学过《孙子兵法》,读过《毛泽东选集》,还研究过《三十六计》。他很清楚,要想成为战场上的赢家,就必须要有壮志断腕的决心,必须要有破斧沉舟的勇气,不豁出去,畏首畏尾什么也干不成。“狭路相逢勇者胜”,孟祥明准备亮剑一搏。
孟祥明冷静、客观地分析了眼前的形势,得出结论:要想酿好酒,人才是关键。
1993年11月,孟祥明诚邀杨佳兴、于尔君、娄凤来三位酿酒业老技师来到铧子酒厂。三位师傅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白酒酿造,在业内颇有名望。在当时像铧子酒厂这样秉承纯粮酿酒传统的企业寥寥可数,三老由衷赞赏铧子酒厂在工艺传承上的做法,更敬佩孟厂长诚挚坦荡的为人,因而欣然应允来到酒厂,倾尽毕生所学传授给孟祥明,主动帮助铧子酒进行工艺改造。通过三位老师的传、帮、代,孟祥明对传统的酿酒技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生产工艺技术上的难题找出了更为稳妥的解决办法,这使酒厂酿出的白酒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新技术的采纳使企业峰回路转,新工艺的注入令酒厂起死回生。九十年代以后,铧子白酒由过去的单一品种逐步发展为多个类别,高、中、低档一应俱全,深受各层次消费者喜爱。1994年,铧子老窖在辽宁省食品饮料精品展示评比会上荣获辽宁省优秀食品奖,并在当年代表辽宁地区优秀产品赴首都北京参加建国45周年大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在荣誉面前,铧子酒厂从未止步,而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借建国大庆的东风,酒厂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铧子佳酿和38°铧子白等多个单品,持续创造市场走高的喜人态势。
1995年5月,铧子酒厂成功跻身辽宁省白酒工业协会。孟祥明抓住这绝好的契机,带头践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协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班、交流会每会必到。孟祥明一面求教老师,一面钻研书本,订阅了《酿酒科技》、《东方酒业》、《华夏酒报》等大量专业报刊,不断丰富头脑,开阔思路。他深深意识到,百年的品牌要发展,百年积累的工艺要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挑战新事物。1997年,铧子酒厂在产品评鉴会上推出一系列“营养型”白酒,经国家级评委品评鉴定:酒体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补充了白酒中的营养,不仅填补了本地区营养酒的空白,而且达到了省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有了协会这个平台,孟祥明如鱼得水,带着技术人员先后到省内各大酒厂参观取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培养造就了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仰仗协会的荫庇,孟厂长将省内外著名的白酒专家和国家级评委纷纷邀请出山,还返聘辽阳千山酒厂退休老厂长、高级酿酒师杨家兴先生到厂里任技术顾问,并授权指导厂内一切生产环节与核心技术。
1998年,铧子酒厂从集体经济转变为民营企业,企业再次实现质的飞跃。解放了思想,摆脱了束缚,这为酒厂自主经营注入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产量、产值、销量、利税都创造了不菲的业绩。此时的孟祥明如鼓帆之船,似离弦之箭,在创业的征途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这一年,孟祥明邀请到原国家轻工部白酒专家组组长刘洪晃、副组长于桥两位老先生到厂进行技术指导,一同参观了四川泸州老窖酒厂、五粮液酒厂、陕西太白酒厂等知名企业,借鉴来许多宝贵的技术和经验。经两位专家指导,酒厂适时对堆积工艺进行了调整,使得堆积效果达到了极致,酿出的铧子白酒口感又有了质的提升。
高质量的管理对应高质量的产出。也正是从1998年开始,铧子白酒连续四届在荣获辽宁省优质产品称号;同年,铧子佳酿荣获辽宁省名酒称号;1999年铧子佳酿荣获辽宁省政府第三届优秀新产品金奖,后在东北三省白酒行业评比中鉴定为东北三省创新产品;2002年“磨齐山”品牌被认定为辽阳市首批省著名商标。
品质为先
好品质才有好口碑,好口碑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走出去”和“请进来”全方位提高了工厂的技术实力;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各部门严格把关则保证了酒的质量和口感。生产中,令则行,禁则止。外人或许不清楚,但在铧子酒厂,狠抓质量绝非空话,它可不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而且是掷地有声落实到工艺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为保证品质,酒厂质量管理小组自上而下,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做到了质量管理无旁观、无死角、无盲区,切实保证了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化验是生产的眼睛”,检测设备的精准度决定着白酒检测的重量。铧子酒厂生产工艺全流程实行严密监控,生产出的酒,精细指标参数用肉眼根本无法辨别。2008年酒厂斥资10万元购进美国生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安捷伦”气象色谱并高薪外骋具有国际资质的高、中级检验师各一名,专职负责产品的检测化验工作,严格控制乳酸菌、醋酸菌的含量。
科技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先进仪器,酒厂无异于如虎添翼。此后生产的铧子白酒,度高而不酽,度低而不淡。酱香突出、酒香四溢、酒体醇厚、回味悠长,不仅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好评,还由原来的单一的品种发展为两大系列、三十多个种类,并远销至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2011年,铧子酒厂成功推出新研发的高端白酒“稷之韵”,这使酒厂的产品档次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创业多年,孟祥明始终潜心于信誉的保证和品质的提升,更是将“传承百年技艺,弘扬百年品牌,树立百年丰碑,保护百年遗产”视为己任。铧子酒坚守“涌兴源”原址生产,饱经日月的洗礼,百年窖池中集存了大量酿造好酒的精魂瑰宝,窖泥到处浸含弥漫着丰富的有益菌。得天独厚的资源,仿佛上天对铧子酒厂的恩赐,为这一方灵土酿造香醇美酒发挥了独特而神奇的作用。铧子白酒秉持纯粮酿造工艺,在延续老烧锅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先进设备,将酱香型曲酒清蒸混入分渣分软的老五甑工艺传续至今,形成了独一无二、别具特色的铧子白酒酿造工艺,实现了“永兴源”一个多世纪以来赢得的口碑经久不衰。
2011年铧子酒厂被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儒商之道
人们常把有文化的商人叫做“儒商”。孟祥明称得上是位儒商。因为他不仅是个制酒的行家,更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读书人。一方面他把酒当作商品来经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他把酒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酒,始终浸润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酒与英雄,酒与沙场,洒与天地,酒与豪迈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对酒的眷恋与颂扬也从未停止。纵览古代诗词、小令、名人传记,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郁的酒香,与酒有关的诗词、典故不胜枚举。酒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延续并传承至今。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铧子酒厂不仅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酿酒技艺,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舌来讲话,徐庶不语是白说。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只因要账太啰嗦。现钱交易两有益,佃办不起利太薄。”——这幽默诙谐的诗句,从老烧锅经营初期流传至今,饮者一看便懂,历来无人赊账。此诗现今就印在铧子酒厂门侧西墙,来客举头可见,不禁赞叹涌兴源孟氏的文采与经营之方。
孟祥明的经商之道与他人迥然不同,独树一帜,立异标新,却又常在同行竞争中出奇制胜。当下的商战,广告铺天盖地,而铧子酒厂却不设销售科,无一名销售员。不但不打广告,而且产品从来不降价不打折……这是什么套路?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孟厂长深知“急功近利者损,涸泽而渔者伤”,企业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扎实脚步,稳健向前。不设销售团队,靠的是铧子白酒自己这张名片征服消费者;不做华丽广告,靠的是用心酿酒,以情制胜。无论何时,口碑效应都远超宣传。事实证明,酒厂的做法是成功的,主动找来的顾客踏破门槛、络绎不绝。就是这么一种朴素、低调甚至有些任性的营销方式,成就了铧子白酒在辽阳家喻户晓,在省外声名远扬。
孟祥明始终把活跃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孟祥明眼里,酒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二者密不可分。他始终认为:没有技艺做不好酒;没有文化,同样做不好酒!孟厂长博学好客,广交文人。读史书,读古诗,赏书画,爱摄影。为了让酒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多次邀请摄影家、诗人、书画家到厂参观交流,展示企业精神,诠释经营理念。来酒厂参观拜访的文人与孟厂长谈古论今,留下上百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绝句:
“磨旗山下酿琼浆,兴盛渊源日月长。”——李宝芹
“饮酒何须去四川,提壶直奔磨齐山”。——李富怀
“尝尽百味皆不似,唯我铧子酒更香。”——李祝
……
在文化交流上,酒厂与省内摄影团体、新闻媒体多次联合举办影展,还出资印制画册、影集、诗词专辑等文化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使企业有了灵魂,有了后劲,有了精神支撑;而企业文化的注入,使酒有了魅力,有了温度,也有了鲜活的生命。一家有文化品位的酒,自有属于他的市场;一家有文化底蕴的酒,自有欣赏他的知音。迄今,铧子酒厂已经产出以酱香型为主的9款瓶装、12种散白酒供应市场。一瓶瓶,一箱箱,一车车的白酒,点点滴滴浸润着酿酒人的心意与乡音乡情,满载着酒厂工人的期盼与祝福运往祖国的山南海北、四面八方。
2013年铧子酒厂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百年的金质品牌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全国质量诚信承诺优秀企业”,“磨齐山”牌系列铧子白酒被评为为“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2014年酒厂通过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的认证;2015年铧子白酒传统手工酿造工艺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厂长孟祥明成为第七代传承人代表;2016年铧子佳酿在辽宁省白酒行业品评活动中荣获“辽宁纯粮固态好酒”的称号,被辽宁特色采购产品采购订货会组委会定为“辽宁礼物”,铧子老窖荣获“辽宁工匠酒”特等奖荣誉称号;2018年铧子酒厂赢得辽宁省白酒行业“酿酒典范企业”荣誉称号,厂长孟祥明荣获“发展白酒创新奖”。
坚守之念
从1976年到2018年,整整42个春秋寒暑,孟祥明陪伴铧子酒厂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感情全都投入了酒厂,全部融进了酒桨,滴滴铧子酒也浸润了孟祥明一生的心血,一世的荣光。
2018年,73岁的孟祥明在铧子酒厂走过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春秋。家族重担从此落在四个儿女中最小的孩子——孟令禹的肩上。
不到四十岁的孟令禹刚一接班,着实让许多关注铧子酒厂的业外人士捏了一把汗。老孟厂长公认的优秀、出了名的能干,人们不由得担心,年轻的小孟厂长是否同样具有运筹帷幄、掌舵领航的气魄、胆量和才干。
孟令禹是呼吸着酒厂的空气长大的,长年的耳濡目染,弥漫在酒车间那深深的、浓浓的酒香长年浸入着他的心肺,滋养着他的血脉。他永远忘不了父亲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培养方式。2001年孟令禹大学刚毕业,还在等待就业的空当就被老孟厂长按到酿造车间锻炼。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儿,还一分钱工资不拿,与酿酒有关的一切都要自己去学,自己去悟。那些年孟令禹尝遍酒厂车间里里外外所有的工序,他最熟悉也最喜爱的莫过于酿造生产。这差使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需要不断地拌料、抓料、闻料、尝料,随着气温的升降,感受酒在各个时期微妙的变化。日复一日的磨合加上个体独到的理解,孟令禹渐渐被酒征服,沉浸于酿酒的神奇世界。他说,只有当你真正去接触酒以后,才会对它产生兴趣。接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了解的太少,因此更有学习的欲望。
当孟令禹正式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他对酿酒已无法割舍。作为业余爱好,省里举办的酿造培训班、品酒培训班和调酒培训班他年年参加。如今,醉酒已成了他的主业。孟令禹曾随父亲去过多家国内知名酒厂参观考察,无论是传统人工酿造、生产机械化还是完全智能化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孟令禹到酒厂参观从不看厂房,只研究工艺。厂方出于保密,严禁泄露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茅台酒厂更严苛到参观车间仅限5分钟,且不准拍照。“先看坯子后尝酒。”貌似走马观花,但精明的孟令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抓紧一切时间争分夺秒偷艺。车间里的生产记录、温度、水分被他默记在心里,看一眼高温堆积数据,抓一把酒坯感受温度,几个小动作下来,核心技术全部到手——限时又岂能难得住他?“难怪人家大厂的酒出名,表面的菌丝长得真好,坯子味跟酒味一模一样……”提起酿酒工艺,孟令禹便滔滔不绝,二目放光。那份挚爱、那份热忱无疑是源自内心!
做哪行就要懂哪行。孟令禹现在才切身感受到,父亲很早便有意地栽培他。既严格又不强制,让他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深深地爱上酒,不由自主地沉浸于酿酒、品酒的乐趣中。
2014年,孟令禹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制白酒酿造工证书;2018年,获得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品酒师一级资质认定。就这样,一步步按照父亲设计的路线,孟令禹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白酒专家。如今孟令禹可以拍着胸脯自信地说,无论把他放到任何一个车间,都是一把好手。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擎起铧子酒厂百年老字号的大旗,孟令禹义不容辞。
老孟厂长在生前将酒厂基础打得极为扎实,再加上孟令禹的为人、担当以及酿酒、品酒方面的专业水平和从业资质,在承接酒厂这一大摊家业的时候顺理成章。厂里工人跟孟家多半是睦邻乡里,孟氏父子待他们就如同自家亲人。老少两代孟厂长在数十年创业的路上始终坚持带动乡里乡亲就业致富。他们是土生土长的铧子人,发展不忘乡村振兴,铧子酒厂从未忽视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是孟氏一脉相承的淳朴家风。
对于铧子酒厂今后的方向,孟令禹目标明确——初心不改,守业前行!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作为铧子酒厂的第八代传人,孟令禹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的理解。他坚信,真正把这份家业守好,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是对老厂长对父亲最大的孝道,也是对酒厂对工人最大的责任,更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务实的贡献,这是孟令禹坚定的人生目标。
走过百年风雨,磨齐山下的铧子佳酿不但没有因为岁月的洗礼而褪色,反而愈加甘美醇厚。坚守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华老字号润涵着深深的炽情,弥漫着悠悠的酒香——那是根植于酿酒人血脉中的创业情、赤子情、报国情,是镌刻在孟氏骨子里的百年传承与火热初心。
喜逢盛世,百年中华老字号厂再度焕发青春,铧子酒厂迎来了生命中绚烂的春天。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乘时代长风,铧子酒厂这艘航船,正披凤斩浪,高歌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