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西海兴:东西百味烩羹香

于道文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民生的重中之重,辽菜作为鲁菜的分支,已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近代以来,辽阳的餐饮业逐步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风味与经典名菜。饭店是名菜的载体,若论辽阳老字号饭店,西海兴饭店当属代表。

西海兴,是一个传统的中国餐饮业字号名称。据记载,其创办者周焕章、王子奎、陈锦堂、王吉三四人,经理人王吉三。初开店面选择了民国时代辽阳城内非常兴盛的商业区——怀王寺一带,怀王寺是辽阳的商业街,也是当时辽阳餐饮业集聚的地区之一。1928年2月,西海兴开业,可以说西海兴饭店是当时辽阳城内最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大饭店。史料可证,西海兴的资本金达到了11600银元,雇佣了57名店员。在当时怀王商业街一带的饭店,大部分只是几百或几十银元资本的小吃铺,小饭庄。就总资金而言,西海兴甚至是当时辽阳餐饮业排名第二的玉海春(2000元)饭店的近六倍

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海兴是辽阳餐饮界的翘楚,走的是高端上档次的路线。巨额投资,也使得西海兴的菜品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随着西海兴饭店的不断发展,这个字号,这个品牌得到了辽阳人民的肯定。上至达官显贵品味雅趣,下至黎民百姓婚宴喜事,行商老客,财主老板,大事小情都愿意到西海兴来包席吃请1934年,东西海兴开业,作为西海兴之分店,其店面至今在辽阳西大街仍有遗存,为辽阳民国建筑之典范。

西海兴生意兴隆,与店家持之以恒重视菜品,崇尚辽菜技艺紧密相关。据西海兴老掌柜王有安回忆,西海兴在民国时代,是许多“大吃茬”喜爱光临的饭店。当时,西海兴率先以内陆难见的海鲜来烹饪上等珍馐,以“翅子席”闻名。同时,以禽畜肉类调制美味作为中坚菜色。官僚富人趋之若鹜,小康市民也能一品佳肴。寻常百姓若要解馋,也可以在西海兴吃到用心料理的蔬菜豆腐。对西海兴饭店主厨来说,山珍海味,南北海陆食材,只要点出菜名,便能做出美食,因此西海兴的名声在辽宁大地日益传扬。

老西海兴,在最风光的时代,有一个“蝴蝶海参”的故事。相传,当时西海兴遇上一位显贵客人,是行商大老板,他点出“蝴蝶海参”的菜。一时间,西海兴的跑堂、厨师都犯了难,这道菜不见于菜谱,无法为客人烹制。如果做不出,就有可能砸了西海兴的招牌。后来请出老掌柜才得知,这道菜是以头号海碗,用白肉片烩煮海参,并且拥有一套上菜的秘密技法。西海兴老掌柜王有安,是跑堂出身,在他年已六十之时,遇上了这位贵客,他展现了西海兴“蝴蝶海参”的秘密技法。“来到灶前,拿起一块雪白的抹布,垫在碗沿上,端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身子摇晃,像卖杂耍的艺人,随便他身子怎么摇晃,那碗不撒汤。再看那碗里的肉片和海参,跟随着汤呼呼直转圈,端到桌上,还转了好大工夫”

事后,这位阔老板夸奖道:“走南闯北西海兴名不虚传,真有能人”。西海兴的讲究,西海兴所传扬的辽菜饮食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东北地区政治动荡,日本殖民东北使辽阳社会经济畸形发展,作为民族资本,其发展,受制于日伪压迫,伪政权多扶助日资企业及买办经济,重视能够直接掠夺东北资源财富的行业,极度轻视与东北百姓民生联系紧密的民族餐饮业,西海兴的发展也遭受了挫折。1937年1月,“满铁附属地”总裁内田康哉率部来到西海兴饭店,威胁王吉三出任辽阳餐饮行业联盟会会长,企图为掠夺辽阳地产资源,垄断辽阳经济命脉,遭到了王吉三等人的严辞拒绝。内田康哉等人恼羞成怒,对西海兴的经营活动层层阻挠,肆意破坏,致使西海兴举步维艰,十分萧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辽阳县政府成立,政局稳定,西海兴再现商机,渐渐恢复了车水马龙、顾客盈门的喜人景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西海兴也从达官显贵的食府转变为平民百姓的去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建国以后,西海兴的美誉与西海兴持之以恒的重信守义,崇尚辽菜技艺密不可分。据西海兴老掌柜王有安回忆,西海兴在民国时代,是许多“大吃荘”喜爱光临的饭店。为了西海兴的形象与品牌,王吉三着手抓了两件事,一是诚实守信,二是菜品质量。为此,王吉三规定了“十不准”,要求店内人员不但要熟记于心,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有违犯,严厉处罚。每当回忆到此处,王有安老人面色激动,记忆犹新。他告诉大家,西海兴“十不准”:不准以次充好;不准欺上瞒下;不准厉言恶语;不准缺斤少两;不准卑躬屈膝;不准花言巧语;不准衣着邋遢;不准厅堂污秽;不准食材不洁;不准利令智浑。王吉三常对员工说:“心正,买卖才能挣”。另一方面,王吉三重点抓了菜品质量的提升。周焕章出自世袭之家,几代为厨,大师级人物。王吉三、周焕章二人经常坐在一起研究菜品,不断推陈出新。

进入五十年代,西海兴又分出公记西海兴,老号西海兴两家店铺,两家西海兴的雇员也从五十多人减少到了二十多人。西海兴进行了公私合营,逐渐转制为国营饭店,1954年,西海兴的主厨由李殿方大师担任,他主掌西海兴菜品多年,一手改造并开创了西海兴的新菜谱。西海兴逐渐去掉那些旧时代华而不实,费时费力,不受百姓喜爱的菜品,又创新了许多味道香浓美味,价格实惠亲民的新菜品。西海兴在技艺上传承前人,同时加以自我革新。1955年4月20日,政府号召全市人民积极参加治理浑河、太子河战役,除王子奎留守饭店外,周焕章、王吉三、陈锦堂率领西海兴服务人员自愿参加到治理河道队伍中。历时半年时间,王吉三等人任劳任怨,毫不退缩,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赞誉。10月1日,农业部农林水利局局长何基丰到辽阳灌区视察,评价辽阳灌区“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受益,在全国是首创。1965年,刘振远拜李殿方为师。据刘振远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辽阳境内仅有的十几家饭店均为国营,食品价格低廉,主、副食多混合出售,称为“菜拌饭”,吃一顿饭只需几角钱,品种不超过10个。

西海兴的菜品,此时依旧首重于调制老汤,这是自鲁菜到辽菜传承的印证。西海兴饭店的老汤,是众多菜肴的基础,以鸡汤为例,严格选用优质公鸡母鸡加以搭配,以八角,花椒等多种香料文火慢熬,至鸡骨肉分离,肉化于汤中,再用鸡蛋末吸附杂质,提炼出清澈而醇厚的高汤。如此高汤,是西海兴之“味”的基础。所有的菜,没有使用民国时期日本就已经发明的“味素”(谷氨酸钠)。这种以汤调味的方式,健康而纯正,自然而养生,实为中华老味道。

西海兴的新菜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在那个物质匮乏但激情燃烧的年代,西海兴饭店菜肴的阵阵香气,鼓舞着辽阳市民建设家乡的旺盛士气。十年浩劫期间,西海兴也受到冲击,失去了老店面,不得不搬迁新址。

改革开放以后,西海兴又从公私合营转制,面临着“阵痛期”,而西海兴,作为公有饭店的使命早已结束,却不知前途在哪里。西海兴饭店,在市场大潮中漂泊游荡,这老字号,在辽阳人民的心中,一直有着重重的分量,但是市场是残酷的,西海兴的字号数次被人使用,但无人可以重现西海兴的传统与辉煌,因经营不善又数次易手。辽阳餐饮业中最有名气,最富历史底蕴的老字号,进入21世纪,从襄平古城消失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辽阳市民为西海兴的消失深感遗憾的时候,李殿芳大师的技艺传人,白殿海决意复兴西海兴饭店。

白殿海,拜师于辽阳名厨刘剑,他复兴西海兴老字号的想法得到了其师父中国烹饪大师、辽阳烹饪行业协会会长刘剑大师和其师爷中国烹饪大师、辽宁餐饮界名宿姜宪来大师的赞赏与支持。姜宪来大师的师爷李殿方大师在建国后多年作为西海兴饭店主厨,一手创设了西海兴饭店的菜品。姜宪来得其真传,也有意将其心得亲传给白殿海,以续西海兴之慧命,重振百年宝号之声名。白殿海与师父、师爷重光西海兴老号的想法不谋而合。经审慎商议,白殿海终于下决心投资择地再启西海兴振兴新里程。2018年7月18日,西海兴饭店在辽阳市河东新城重新开业,百年老字号再展新光彩。为纪念西海兴老店,也为传承西海兴——东西海兴——公记西海兴——老号西海兴这种店名继承的传统,在新时代,白殿海大师将重生的西海兴饭店命名为古襄平西海兴饭店,更寄托兴旺西海兴老字号之美意,还有西海兴旺之别名。2019年7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颁发白殿海的“西海兴旺"饭店商标注册证,至此西海兴这一老字号在新时代得以焕发新的光彩。

西海兴曾是培养辽菜名厨的摇篮,辽宁餐饮界的许多名人都与西海兴有缘。西海兴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难以复兴,究其原因,应当是曾持有西海兴招牌的,大凡是商人,而非厨人,商人所思所想无非压榨西海兴老字号的最后一点利益。只有真正有西海兴厨艺传承的匠人,才能担负起这个字号的发扬光大。

新时代的西海兴依旧传承了老字号的精神与技艺,是传统辽菜的集大成者,为复原老字号的味道,白殿海以传统为重,恪守“十不准祖训”,用纯净高汤而非味精调鲜,以有百年历史的原调珍酱园,今东古品牌的老字号酱油代替普通食盐调咸,丸子以肥瘦比例适中的新鲜猪肉做馅,每个丸子大小均匀,再以传统手法干炸,酱焖菜也用最传统的豆酱。

西海兴的传统精神,是重食材、精手艺、有品位、好服务的企业文化,是辽菜和满族菜式的统一与融合,是辽阳人民喜爱的咸鲜口味。

十九大之后,中国进入新时代,西海兴无疑也在新时代取得了新成就,获得了新发展。在辽阳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西海兴作为老字号企业,白乙化故居影视基地复建了其民国店址形象。同时,西海兴全力支援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片《暗战1931之白乙化》在评审历史文化名城的考察团队来辽阳时,西海兴主厨白殿海其师门三代,共同制作“襄平宴”,以辽阳食材,加以传统手法烹饪,赋予辽阳历史的文化要素,展现了辽阳历史文化,餐饮习俗,独特风情,为辽阳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1 邹宝库编著:《辽阳商海钩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61页。

 2 王鸣玮、庄志学主编:《辽阳风物集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589页。

 3 王鸣玮、庄志学主编:《辽阳风物集萃》,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589页。

 

 4《辽阳市文圣区资料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1986年出版,第34页。

 5 《辽阳市文圣区资料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1986年出版,第35页。


责任编辑:程月
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20005    备案号:辽ICP备19002784号-2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
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VX:21517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