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来园:而今迈步从头越
- 来源:辽阳市文联
- 时间:2023-05-22 10:28:27
宋宗兴
在辽阳古城,说起餐饮老字号“福来园”(天津包子),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论是达官贵客,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以到“福来园”(天津包子)消费一次为荣。这里接待过政要,这里进出过商贾,这里是宴客的好去处,这里是市民的大食堂。凡是来过的客人,均对其服务态度、消费价格、菜品质量及天津包子的风味赞不绝口。半个多世纪以来,“福来园”(天津包子)的名气,早已插上了翅膀,誉满辽沈,“飞入寻常百姓家”。
起源于“四小伙”“抗美援朝”的爱国情结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身处战争总后方基地前沿的辽阳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运动,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0年11月的一天,辽阳市人民政府在白塔公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大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主义,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做好优抚工作计划的办法”的倡议书,号召全市人民捐款购买“辽阳职工号”“辽阳工商号”等战斗机3架、“辽阳号”战斗机2架和 “李兆麟号”战斗机1架、大炮1门。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万人游行活动。游行队伍边行进边撒播传单,并高呼着“打倒美帝国主义”“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等口号,口号声响彻云霄,蔚为壮观!在长蛇般的游行队伍中,穿梭活跃着4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的好伙伴。他们被大会的演讲报告所激励、所感染,他们内心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看到别人纷纷捐款,四人内心急坏了,可手里没钱咋办啊?几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做买卖挣钱,挣着钱了再捐款,一定为抗美援朝做出一份贡献。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他们发现辽阳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居然没有一家像样的包子铺。于是,几个人下决心开家饭店,以做包子为主。可是不懂技术怎么办?去学!若学就要学天下闻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在分别征得家里同意后,四人做了分工,两人南下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学艺,另外两人在辽阳边学炒菜技艺边选店址。就这样,四个人紧锣密鼓行动起来。这四个小伙伴都是谁呢?他们就是马文来、金奎波、丛忠礼、韩成云。
到天津潜心学艺,得“狗不理包子”真传
1950年12月,马文来、丛忠礼来到天津狗不理包子拜师求教,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虚心学艺。马文来、丛忠礼来到狗不理之后,用辽阳人的真诚、勤劳,感动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的第三代传人。高贵友的传人见两个年轻人聪明好学,待人真诚,干起活来不怕脏,不怕累,心里十分喜欢。也就愿意倾情相授。经过高贵友第三代传人的言传身教,用心点化,使马文来、丛忠礼二人技艺进步飞快。
他们二人在学艺期间,也进一步了解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来历:
天津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1858年)。在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字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为其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子”14岁那年,来天津学艺,在刘家蒸吃铺学徒、做小伙计。三年徒满后,高贵友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取字号“德聚号”。德聚号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若菊花,吸引十里八地以外的人来吃包子。铺子里忙的时候,高贵友忙得顾了前边儿顾不了后边儿,顾了左边儿顾不了右边儿。累得他顾不上和顾客说话,吃包子的人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口儿了就都叫他“狗不理”。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欣然夸赞:“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包子香矣,食之可延年益寿也。”
马文来、丛忠礼学成即将离开天津时,传人告诉二人:包子固定要有18个褶儿,外形酷似菊花儿,要求做出的包子不走形,不掉底,不漏油,馅儿里不能少了老汤,猪肉冬多夏少。传人的话,二人深深地记在了心中。这最后的点化,可能就是其中的精髓,真正的“商业秘密”吧。
在艰难中起步,在摸索中前行
1951年春夏之交天,人们正在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辽阳市新华路二道街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人们奔走相告:辽阳一家天津狗不理风味的包子铺“福来园”开业了。
福来园创店初期,营业面积只有90平方米,餐桌12张,前屋是餐厅,前屋是厨房,菜品以中餐为主,主食是天津包子。包子以传统馅料为主。1斤包子30个,分量是2.5斤,三个包子用1两面,由于包子是足斤足两,配料考究,风味独特;在管理上,童叟无欺,信誉为重,福来园饭店每天顾客盈门,车水马龙,在辽阳餐饮行业中独树一帜,赢得了辽阳人广泛的赞誉。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秩序还没有走上正轨,辽阳地区的米、面、粮、油及猪肉价格极不稳定,一些不法商贩奇货囤积以赚高价,福来园经营好的时期,要么白面不够用,要么豆油短缺,要么猪肉买不着,几个年轻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文来只好偷偷到黑市场花高价购买,结果被军管会纠察队查到后给予严重警告。
就这样,他们在艰难中起步,摸索着前行,逐步积累了实际经营经验,积攒了一些资金。
沐浴党的光辉,逐步走向正规
1951年10月,根据辽东省人民政府商业厅《关于几种商品的经营思想和物价措置办法的指示》适当的调整了活猪的城乡差价、猪肉的批零差价,使合作社和肉商都有利可图。以鼓励贩运进城,对其他商品依据各种商品不同情况,具体掌握销售办法,对供应不足的主要商品实行批发证制度。扩大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的零售比重,稳定市场价格,保证消费者利益。12月,辽东省人民政府商业厅根据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通知,结合全省情况,对1952年新年、春节减价办法做出规定,国营百货公司的所属零售机构,一律于新年减价五天、春节减价七天,减价期间一律按九五折优待。辽东省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极大缓解了福来园的困难。确保了饭店的正常运转。四个刚刚创业的年轻人,深切地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四个年轻人的“福来园”。更让四个年轻人惊喜的是,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中指出: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国营商业以批发业务为主,零售商业以稳定市场物价为准。减少次要商品的经营,取消对私商各种不适当的限制。既给私商正当经营的条件,也防止其投机倒把活动。
随着辽阳城乡市场物价的稳定,福来园饭店也渐渐走上了正常运转轨道。1955年冬和1956年春,辽阳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对境内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辽阳市商业局对市区所属的34个行业,582户,1163人组建了22个公私合营商店。包括饮食服务业的饭店、照相馆、浴池、旅店等等。公私合营后福来园隶属于辽阳市饮食服务公司,马文来被任命为私方门点主任。
历经“文革”劫难,迎来改革春风
1966年8月22日,新华社连续报道北京和各地红卫兵走上街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消息。辽阳地区的红卫兵及青年学生闻风而动,走上街头,砸“四旧”,宣传“造反有理”。辽阳的红卫兵们,还到北京及全国各地进行“串联”,一时间,给街道、工厂、公社、老字号商店、学校改成"反修路"、"东风商店"、 "红卫战校"等革命名称。福来园在这场运动中也未能幸免,经营人被批斗,饭店被 责令“整改”,饭店牌匾被红卫兵砸坏后,被迫换上带有政治色彩的“卫东饭店”四个字的牌匾。饭店处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维系,营业额每况愈下,坚持到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步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轨道。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个体饭店、服装店、旅店、经销店等遍布城乡。1980年,福来园饭店又恢复了老字号,仍隶属于辽阳市饮食服务公司。1985年餐饮业下放管理权限,福来园归辽阳市文圣区商业局管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来园饭店由于经营面积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民饮食消费的需求,经区商业局批准,将福来园饭店迁址到辽阳市文圣区三道街现址。新建的福来园饭店营业面积560㎡,餐桌24张,同时进餐可容纳250人。扩建后的福来园有面点师6人、厨师6人、服务员6人,经营项目仍以中餐为主,主食天津包子。
名师名店老字号,而今迈步从头越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业经营,以及传承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福来园”已深入人心,得到辽阳父老的认可,自然是闻名遐迩。1997年经辽阳市文圣区商业局批准福来园饭店承包给程先启和姜宪来经营。自程先启、姜宪来两位名师经营后,福来园的经营又迈上了新台阶,上了新档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大师的基本情况。
程先启:1952年生人,1972年向阳村总店工作, 1982年拜刘振远(辽阳饭店经理,国家特一级厨师为师),1984年任福来园饭店经理。1986年拜沈阳刘国栋(辽菜系泰斗,全国烹饪大赛评委)为师。1992年4月获国家烹饪技师资格;1993年10月,获国家特一级厨师资格;2005年1月,获国家高级技师资格;2003年3月,荣获了辽宁省商业厅,辽宁省烹饪协会“辽宁风味菜名师”称号;2005年5月,被辽宁省饮食文化研究会命名“辽宁省辽菜系文化代表人”。
姜宪来:1954年生人,毕业于辽阳市商业技工学校烹调专业。毕业后,在辽阳西关实习饭店任厨师;1984年到辽阳福来园饭店任厨师;1986年,在辽阳福来园饭店任主任;1988年,任辽阳福来园饭店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拜刘振远为师;1982年拜刘国栋为师。1984年,荣获辽宁省首届烹饪大赛优秀厨师奖;1991年,获特一级厨师资格;1995年,获高级技师资格。2003年,荣获中国饭店协会烹饪大师称号;2004年到重庆参加中国饭店协会国际美食培训班学习;2006年,被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聘为技能考评评委;同年被中国御膳委员会评为国宴大师。辽阳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7年荣获辽阳市高技能人才奖;2016年被辽宁省烹饪协会授予“辽菜贡献人”称号。2021年5月,被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聘为特邀顾问。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到辽阳39军视察部队,辽阳市委市政府特别聘请姜宪来到39军为老将军做菜。姜宪来的精湛厨艺,得到了张震将军及部队首长们的一致好评。
程先启,姜宪来承包福来园饭店后,以“弘扬老字号”“传承辽菜”为宗旨,逐步提升饭菜档次,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安全消费。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体系,严把菜品采购关,不弄虚作假,不以次充好,货真价实,诚信经营。在保障传统菜品的基础上,每年都推出新菜,定期更新,来保证消费者吃的新鲜、吃的满意、吃的安全。比如传统菜:①干炸丸子,原料新鲜猪肉,三肥七瘦,做法:传统技能炸制,特点外焦里嫩,干香。②冰酥白肉:选料,猪脊肥肉,做法:挂苏,文火炸制,看不到肥肉,挂拔丝糖浆,特点:脆甜、干香。研发的新菜:①菊花冬瓜,选料:冬瓜,打成正方块,改成菊花花刀。经油炸制后,炒好的甜酸汁,浇汁,特点:形象逼真,酸甜适口。②玉兰虾仁,选上等虾仁,黄瓜,香菇,改刀成丁,挑好口,用糯米包好。底部粘面包粉,炸好后形象玉兰花,脆嫩可口。
程先启,姜宪来两位大师决心弘扬老字号精神,踏踏实实为人,兢兢业业做事,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顾客。福来园的包子,之所以好吃,深受顾客青睐,关键在于纯手工制作,选用上好的猪肉、葱花、海米、香油、豆油及老汤,必须捏成18个褶。上屉蒸十分钟,特点是:色白面柔,汤鲜味纯,肥而不腻,入口后满齿留香,经久不散。有的顾客提议,既然包子不够卖,干脆买台包子机,机械化包包子,赚钱多而且快。面对这种提议,程、姜二人坚决反对,钱是赚了,但传统工艺没了。老祖宗传承的精神没了,好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姜宪来告诉大家,观察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中的行为,推断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做企业也是一个道理。
九万里风鹏正举,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相信,伴随着新时代的脚步,在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东北第一城,“福来园”(天津包子)老字号,会不断焕发青春活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