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科技攀“高” “新”潮澎湃
- 来源:辽宁日报
- 时间:2024-09-12 10:55:51
开栏的话 1949—2024。75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中,“辽宁篇章”同样厚重而精彩。今起,本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系统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各行业、各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辽宁,“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千个“第一”,铸就辉煌。
75年的风雨历程,辽宁在创新之路上披荆斩棘、攻坚不停。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辽宁以“共和国长子”的担当,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科技革命的大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今年,第六届“科学探索奖”揭晓,辽宁3位科学家上榜;202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公布,辽宁27人获资助。同样是今年,“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为科技强国持续贡献着辽宁智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锚定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总目标,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成效卓越。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仅有几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不到200人。而今天,我省已建成国家级各类科研平台40个,获批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以全新体制机制组建4家辽宁实验室,两院院士达61人。金属材料、航空发动机、工业自动化等25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金属纳米结构材料、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连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战略科技实现突破。聚焦“国之所需,我之所能”,辽宁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突破了一批“从0到1”的重大科学难题。“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写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碳化硅复合材料助力“嫦娥五号”和“天问一号”探测宇宙;国内首套第三代海上通信网络装备打破外国垄断……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共有419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只有“落地”,方能形成生产力。近年来,辽宁推动科技与产业“双螺旋”融合发展,加快构建“1(总平台)+N(区域)+X(重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36家中试基地,培育40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市场化对接路演活动。2023年,辽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5.5%,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8.3亿元,同比增长30.8%。今年,聚焦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20个省重点实验室群,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作为计划经济进入较早、退出较晚的省份之一,辽宁科技企业一度面临群体数量少、个头小的问题。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创新“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突破口、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举全省之力向企业汇聚创新资源。目前共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600个,汇聚2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开展协同创新。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度增长56%,总量达到3348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度增长16%,总量达到12875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5339家。十月稻田、微控飞轮、大连融科储能接连成为独角兽企业。
七十五载,时光流转。新起点、新征程,辽宁攀“高”而上、向“新”而行,全面振兴的引擎更加强劲、动能更加澎湃。
记者感言
七十五载,辽宁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辽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基点,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科技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进入新时代,辽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创新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等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努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胜势。75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辽宁一定会行稳致远,未来可期。
(辽宁日报记者 孔爱群)